2024年12月11日至14日,“2024年安徽省岩土工程学术报告会”在安徽宣城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勘察与岩土专业工作委员会主办,安徽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承办、宣城市建筑勘察院有限公司协办。会议特邀国家勘察设计大师蒋建良、北京市杰出岩土工程专家何世鸣、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胡孔飞、安徽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副院长曹均锋和浙江京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江洪以及会员单位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就各自擅长领域或工程案例分别做了20场学术报告。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冯卫,秘书长褚共伟;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梅泠、副秘书长王国昌;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林宾、张皖湘、张胜、胡孔飞及省内46家单位的岩土工程专业工作者等共计180余人出了会议。宣城市住建局副局长韦威出席会议并指导。
会议开幕式由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张胜主持,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副总队长曹承立代表承办单位安徽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致欢迎词,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
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梅泠、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褚共伟、宣城市住建局副局长韦威分别作了致辞,对本次学术报告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到场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参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安徽岩土行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达诚挚的感谢,对岩土工程专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与学术活动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并就今后继续加强学习交流共同促进安徽岩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学术报告会交流内容主要分为专家主题报告和技术成果交流两个环节,分别由曹承立、张皖湘、林宾、王国昌、胡孔飞、张胜等轮流主持。专家主题报告环节,国家勘察设计大师蒋建良以《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案例谈专业融合创新》为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结合三个具体案例阐述了“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拓展以及“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专业相互渗透形成复合型交叉型专业融合的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求,指出了今后岩土行业多专业融合的发展方向。何世鸣专家的报告主题是《开发应用高价值专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他从个人直接参与或主导的基坑支护三项专利技术研发应用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报告内容针对性强,对岩土工程创新和技术研发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胡孔飞大师以《38年做一件事-岩土工程勘察》为题总结了个人从业几十年来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与岩土同行特别是年轻人进行共勉,鼓励青年岩土工程师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江洪律师的报告主题是《从法律角度看当前建设工程风险防控》,从问题导向、应多措施、解决方案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细致的专业讲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曹均锋副院长的报告主题是《安徽省地震工程背景介绍》,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国内和本省的地震背景以及建设工程如何提高抗震设防等相关内容,对于岩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会议的技术成果交流环节,省内13家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从多领域多角度就各自的工程实践总结和创新成果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展示了我省岩土行业近年的发展成果。省交勘院张万涛的报告主题为《边坡滑坡三维建模分析与探讨》;建材勘察院杨政的报告主题为《山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重难点论述-以贵池区公共矿产品运输廊道项目为例》;江苏科信勘察公司的报告主题为《山区边坡治理的主要方法及实践探讨》;芜湖勘测院许小健报告的主题为《基于微进化算法的地基沉降预测系统及其实现》;水利水电勘测总院高修跑报告的主题为《综合勘察手段在沿江岩溶地基泵站场地中的应用》;中铁时代建筑院夏京报告的主题为《现浇大直径管桩的施工应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许龙报告的主题为《低渗有机污染土体原位强化曝气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工程勘察院胡俊杰报告的主题为《综合物探方法在环境地质(污染土)调查检测中的应用》;设计总院张新磊报告的主题为《宜昭高速彝良至昭通段(川滇界至彝良海子)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总结》;电力院李震报告的主题为《合肥市轨道交通S1线区间下穿国网石台路110kV变电站、110kV常石线杆塔及相关电力设施安全风险技术评估》;煤炭院刘超远报告的主题为《大面积超高填方工程中的岩土问题浅析》;华电公司刘瑞的报告主题为《基于GIS的电力岩土地质分布图系统研发与探讨》;城建总院陈健的报告主题为《探索优秀工程勘察项目创新与实践》。此外,江西基业李永华和瑞马丸建余平分别以《高填方工程顺轨柱锤高强挤密桩加固效果检测及机理分析》、《装配式钢结构技术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大会交流。
2024年岩土学术报告会内容涵盖了岩土工程综合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岩土工程、工程物探、软件及系统开发、技术创新等诸多领域,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参会的行业同仁带来了很多新的收获,促进了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我省岩土工作者在未来新业态、新阶段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强化科技赋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安徽岩土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