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朱光:绿色建筑教育体系建设与科研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朱光:绿色建筑教育体系建设与科研发展
发布人: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   发布时间:2017-06-17   点击次数:821 次
朱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出席中国绿色建筑产业论坛的发言在此我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的情况就绿色建筑教育体系建设和科研发展谈谈自己的观点。
绿色建筑产业在当今建筑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是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实现暴利发展的引擎。当前我们处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有利,最快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说系统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才稀缺,再一方面就是部分的核心技术和社会依存度比较高,缺乏技术创新和引领,再比如说建筑的废弃物和排放对于我们大型城市的环境造成比较大的负担。
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我们今天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时机已经成熟,广泛的绿色建筑发展和社会共识已经初步的形成,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个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形成共识,再比如说国家和地方的评价标准体系也在初步的建立,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助推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式越来越好。
因此我认为建立完善的专业的前沿的绿色建筑教育体系,加大对绿色建筑共性关键问题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群进行协同、创新、整合,是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继续进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推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教育学习,我今天向大家谈两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是在绿色建筑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实施质量教育方面不断的提升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个是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谈谈绿色建筑的科研发展方向,下面谈第一个方向。
首先,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体系建设强化人才支撑,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的绿色建筑教育需要进行结构体系上的转型,拿北京建筑大学来说在建筑学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教学体系需要进行改革,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不能仅局限在单科和几门课程改革上,应该是涵概各个学科主干课程体系之中,相关专业教学体系的始终,将节约、环保、可持续全生命周期等概念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材,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及时的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发展的进程。
第二方面是面向需求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培养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要素的协调和配合,要注意面向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教学、科研、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第三是面向世界,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参与工程专业国际认证确保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在参与国际认证过程中通过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结果的评价和反馈使教学知识和校本得到保障,使绿色建筑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协同优势的国际创新力量与项目研发、信息交流、联合培训,成果研讨,对接服务等等方式开展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乃至全国绿色建筑人才的国际性。
第四要培训骨干队伍,以任务为牵引,着力培养一支具备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技术研发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满足区域绿色建筑企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团队。
第五是建设绿色校园,强化引领示范作用。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社会示范作用,以节约、环保、绿色的创新产品技术在校园环境进行实践和示范,可以切实提升全体师生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形成绿色建筑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对于绿色建筑进一步认同和广泛的共识,我也邀请在座各位有机会到我们北京建筑大学的大兴新校区去看看,我们大兴校区完全是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按照原来说的三个北京我们说成是三个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的理念建设我们的大兴新校区,现在在大兴黄村一千亩完全有很多都是体现有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和非常有标志性的建筑在这里。确确实实对我们培养建筑的人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绿色建筑引领的社会作用,对我们学校的师生教育非常好,欢迎各位有机会到我们新校区来考察。
  
第二方面,在绿色建筑科研发展方向上鼓励共性关键问题的自主创新,强化产业协同发展,不断的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指出十二五阶段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还存在城乡建设,能源资源消耗高,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体制,重建设轻管理,原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的问题。绿色建筑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做精,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适宜技术体系,在绿色建筑产品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提升绿色产业技术的创新,第二个是做顺,整合绿色建筑的科研点在环保分块评价基础上研究产业链和相互衔接的协同技术,加强全寿命周期两个维度的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在设计、建造、评价各个阶段向专业化,互补化的转变。
第三个是做实,以节约降耗为重点,加快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建立产学研用的协调机制,将绿色建筑落实成为可行的产业联运体系和可见得社会经济效应。
面对整个产业的重大需求急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一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与评价机制,绿色建筑规划学习,城乡建设持续发展为了保障我国实现新建绿色建筑的质量,保障既有建筑改造实践化急需建筑设计行业率先实行绿色化,结合区域特征优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切实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标准从方案阶段植入建设中。建筑节能减排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结合地区的特征开展节能建筑的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节水的资源利用,绿色建材,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提高建筑耐久性等方面的技术空间和创新,提升中国绿色建筑的含金量。
绿色建筑产业链协同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完成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能源,建筑环境等领域对接强化技术服务生产能力,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打造区域产业辐射全国的领先地位。面对整个的产业重大需求急需重点攻关的技术,面向重大需求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应集中向一些行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自主创新比如说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面,在绿色建筑材料和构建,在建筑节能技术和设备以及绿色建筑政策等方面。
第四是谈谈北京建筑大学在开展绿色建筑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做法,北京建筑大学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绿色及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校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传承学校发展厚重的积淀,围绕北京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突破口,综合实力和核心实力显著的提升,办学特色不断的彰显,学校以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和管理工程,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学科为核心强化专业交叉与融合,建成了城市与水系统,与水环境和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有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北京市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国家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应对气侯变化的重大战略需求,我校组织完成城市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市综合节水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项目,科技部环保公益项目以及北京重大产业化落地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的节水项目,主持完成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技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在这方面标志性成果一是在可持续水利与废物循环利用方面该项目获得了2010年教育部的自然科学一等奖,标志性成果之二是在节能型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方面,将路面的比例由30%提升到了40%,该项目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家知道每一年的道路维修翻修以后大量的旧路面以前是作为建筑垃圾抛弃掉了,现在我们资源化,沥青再生,这个项目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标志性成果之三是在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化方面,将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混凝土,这是再生混凝土比如说再生土建砖已经有年产百万吨级的再生砖的生产线。这个楼是我们学校国内第一个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砖的建筑材料。标志性成果之四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协同,应用技术方面主持完成了热能回收装置,热回收装置单向节能率达到12%以上,锅炉总节能率达到26%,减排氮氧化是30%,该项目荣获了2012年北京市科技一等奖,标志性成果之五是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生产技术方面,我校主持一项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应该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另外还有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完成60余项城市雨洪规划与设计。这是在深圳做的示范项目,王岐山副总理来和我们学校的院长交谈。
标志性成果之六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及建筑碳排放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对北京市确定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我校已经成为北京适应气候变化之父共承担5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发改委和市发改委的研究项目。在长期教学实践,科研探索和社会服务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六个技术研究的方向,在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方面以绿色建筑设计生态城区规划为主要方向,重点突破了以下的技术,在建筑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方面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在新型集成维护结构整套技术方面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在可持续建筑材料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我们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PPT),在可持续水循环利用方面我们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PPT),在绿色建筑政策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主要是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开展了研发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重大需求,绿色建筑发展教育现行,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通过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高校与其他创新主题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我的发言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